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技术规范 正文 技术规范

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QGDW1819-2013 全文

四川桂丰源科技 2018-01-08 12:58:34 技术规范 2860 ℃ 0 评论


QGDW1819-2013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全文PDF版本篇幅工53页较大,本文摘抄主要描述内容,需要全文PDF文件的请加公司QQ2397005300索取。


1819fengmian8.jpg
前言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建设要求,规范电压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数据的标准化接入,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劲、林峰、赵启承、史剑锋、朱江、李盛盛、吕春美、陈炜、张晓帆、李莉、邵毅、曹雯雯、杨晓华、张声圳、唐昕、刘金锁、黄益彬、高原
本标准首次发布。

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压监测装置的术语和定义、使用条件、装置分类、功能要求、结构与性能要求、安全防护、试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以及数据传输规约等。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远程数据通信功能的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态缓慢变化所引起的电压偏差进行连续监测和统计功能的电子式仪器或仪表。
本标准规定的基本功能和数据存储功能的要求也适用于对电压偏差进行连续监测和统计的调度(厂站)自动化系统和营销系统中各类采集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 4793.1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 部分:通用要求
GB/T 5169.11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 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7251.1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 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
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 16935.1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 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T 17215.211 交流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11 部分:测量设备
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DL/T 478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500 电压监测仪使用技术条件
IEEE 802.3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Q/GDW 1817-2013 电压监测仪检验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Q / GDW1819 — 2013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电压偏差 deviation of voltage
由于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态的缓慢变化,使电压发生偏移,其电压变化率小于每秒1%时的实际运行电压值与系统标称电压的偏差相对值。
3.2
整定电压(标准)值(Ub) voltage limiting 按GB/T 12325 规定的供电电压偏差的上限电压标准值与下限电压标准值。
3.3
起动电压(Uq) the exact voltage when exceeding limit
刚好驱动电压监测装置超限计时,并稳定指示超限时的被监测电压值。

3.8
电压合格率 rate of voltage
实际运行电压偏差在限值范围内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的总运行统计时间的百分比。电压监测统计的时间单位为“min”。
3.9
电压超上限率 over rate of voltage
实际运行电压偏差在上限电压标准值以上范围内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的总运行统计时间的百分比。
电压监测统计的时间单位为“min”。
3.10
电压超下限率 down rate of voltage
实际运行电压偏差在下限电压标准值以下范围内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的总运行统计时间的百分比。
电压监测统计的时间单位为“min”。
3.11
时钟误差 error of internal clock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以时间指示偏差表示的增量或减量。
3.12
状态接入控制器 (condition acquisition controller(CAC))复用状态监测接入层设备,以规定的数据格式对电压监测装置进行电压采集信息获取、转发及控制的一种装置。
4 使用条件
4.1 交流工作电源电压及被监测的交流电压输入模拟量
a) 交流工作电源取自被监测的交流电压输入端;
b) 工作电源额定电压(Ug):AC 100V、220V 或380V;
c) 接线方式:单相、三相四线制、三相三线制或二相(V 形跨接);
d)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0.60Ug~1.2Ug ;
e) 额定频率:50Hz,允许偏差±5%。
4.2 使用环境条件
4.2.1 周围空气温度条件
根据安装地点的实际周围空气温度来选择电压监测装置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分成若干温度类别,每一温度类别均以一斜线隔开的下限温度值和上限温度值表示,按表1 选取。
户内使用优先温度类别为:−5/40℃。
户外使用优先温度类别为:−10/50℃、−25/70℃或−40/70℃。
表1 中的代码CX,表示由制造方与用户协商规定的温度范围,可以是任意值,例如−25/75℃,−5/70℃。

表1.jpg
4.2.2 其他环境条件
应符合GB/T 17215.211 中的相关规定。
如装置安装场地超过海拔2000m 时,应根据GB/T 16935.1 规定的修正系数修正部分参数,或与采购方协商规定部分参数。
如果存在任何一种特殊使用条件,由制造方与购买方达成专门协议。
5 装置分类
5.1 按安装方式
挂装式;
槽装式。
5.2 按使用环境
户内型;
户外型。
6 功能要求
6.1 基本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应具备下列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对被监测电压采用有效值采样,每秒至少1 次,并作为预处理值贮存,1min 作为一个统计单元,取0 秒时刻开始的1min 内电压预处理值的平均值,作为被监测系统的即时实际运行电压,不足1min 的值不进行统计计算;电压监测装置根据实际运行电压(1min 平均值)及被监测电压额定值、整定电压上限值和整定电压下限值来统计日(月)电压监测数据,包括总运行统计时间、越上限累计时间、越下限累计时间、电
压合格率、电压越上限率、电压越下限率、电压最大值及其发生时间、电压最小值及其发生时间(以下统称电压监测统计数据);电压监测装置月统计数据默认自然月为统计时间,可以设置1 日至28 日中任意一天为月统计结算日,月统计时间为月统计结算日的当日零点至下月的月统计结算日当日零点止。
6.2 数据存储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应存储下列数据:
应至少保存最近45 天内每天的电压监测日统计数据;
应至少保存本月及上月的电压监测月统计数据;
应至少保存最近45 天被监测的实际运行电压(1min 平均值),存储的间隔5min;
应至少保存本月及上月的电压越限、越限复归事件记录。
6.3 显示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宜采用具有背光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应采用菜单式、中文显示界面;在低温要求苛刻等特殊场合,可选用数码管显示方式。应能查询显示下列内容:
实时电压值,其刷新周期为2s,能显示5 位有效数字,小点数后显示2 位;
电压合格率、电压越上限率、电压越下限率,能显示5 位有效数字,小点数后显示2 位;
实时时间,显示年、月、日、时、分、秒(例如:2010 年01 月01 日16 时58 分59 秒);
整定电压上限值和整定电压下限值、月统计结算日等参数;
前一日及当日的电压监测日统计数据;
前一月及当月的电压监测月统计数据;
电压监测装置的生产序列号(17 位),以及电压监测装置ID(17 位)、APN、IP 地址等通信参数;
通信模块的通信状态以及与CAC 的连接状态;
前一月及当月的告警事件信息记录。
6.4 参数设置与查询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应能本地和远程实现设置、查询下列参数:
日期与时间;
通信参数:包括APN、APN 用户名和密码、心跳间隔等;
监测点参数:包括被监测电压额定值、电压上、下限整定值,电压1min 平均值存储间隔和主动上送周期、月统计结算日、数据主动上送标记等;
装置事件主动上送标记:包括来电、停电(含异常失压)、电压越限与复归事件;
CAC 装置IP 地址和端口号;
装置基本信息:包括型号、软硬件版本、通信规约版本、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出厂编号、SIM 卡串号等;
装置工作状态信息:包括装置累计运行时间、最近持续运行时间等;
装置ID;
权限密码。
6.5 事件检测与告警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应具备下列事件检测与告警功能:
检测电压越限、越限复归事件功能,一条完整的事件记录应包括事件发生时刻及当时电压值;
停电、来电事件检测功能,停电、来电事件记录应包括事件发生时刻;
检测到事件后主动向CAC 上报。
6.6 持续工作时间记录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具备统计并记录其自身正常投入运行的时间功能,包括每次复位后连续工作时间和自投运以来总运行时间,统计单位为小时。
6.7 时钟与对时功能
电压监测装置采用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内置硬件时钟电路;
时钟具有日历、计时、闰年自动转换功能;
在外部电源停电后电压监测装置应能继续计时;
时钟设置必须有防止非授权人操作的安全措施;
可具有硬件秒脉冲输出功能,秒脉冲的输出信号应与内部电路实现电气隔离,隔离耐压应满足性能部分第7.4.2.2 条的要求,秒脉冲信号输出直流电压5V,电流不小于50mA;
电压监测装置应具备和CAC 对时的功能。无线通信对时误差≤±3s;有线通信对时误差≤±1s。
6.8 通信功能
6.8.1 通信方式
电压监测装置应根据需求选择无线通信方式(GPRS、CDMA、3G 等)或以太网通信方式,作为与CAC 通信的通道。应提供一个RS232 串口作为维护或校验通道,并至少提供一个RS485 串口作为本地通信接口。
6.8.2 无线通信
6.8.2.1 电压监测装置的无线通信部分应采用运行稳定可靠的工业级无线通信芯片,模块化设计,具备独立SIM 卡仓位。
6.8.2.2 无线通信模块宜安装在表壳内或与表壳一体化设计支持热插拔,天线接口可根据现场需求配置不同类型天线;如无线通信模块外置,应通过RS485 串口或以太网接口连接。
6.8.2.3 应具备自动附着网络功能,在通信链路出现异常时能自动重新连接网络,恢复链路,每次建链时间应不大于60s。在连续3 次连接网络失败后,能够自动对无线通信模块单独断电复位。
6.8.2.4 应支持时刻在线,设备加电自动上线并保持。
6.8.2.5 应能按月统计远程无线通信的接收数据流量和发送数据流量,并保存最近3 个月的流量数据。
6.8.3 以太网口通信
可提供以太网接口,支持跨网关的以太网络通信,接口模块宜安装在表壳上或与表壳一体化设计支持热插拔。
6.8.4 串口通信
RS485 和RS232 串口波特率可在1200pbs、2400pbs、4800pbs、9600pbs 内选择。
6.9 安全防护功能
由于电压监测装置存在搭接、伪造等接入电力信息网的安全风险,应采用部署安全加密卡、安全协议等多种措施开展防护,具体要求如表2 所示。


表2.jpg



6.10 自检自恢复功能
6.10.1 电压监测装置应有自测试、自诊断功能,应具备软硬件双重看门狗,一旦发生软件运行紊乱或硬件异常,电压监测装置应能在60s 内重新复位,并不丢失存储的数据。
6.10.2 电压监测装置一旦失去工作电源,上电后应自动恢复运行。
6.10.3 电压监测装置中SIM 卡欠费停机时,续费充值恢复正常后,装置应能自动恢复远程无线通信功能。
6.11 软件升级功能
6.11.1 电压监测装置应支持远程升级和本地升级。
6.11.2 电压监测装置的软件升级应保证电压监测装置内的数据安全,确保数据格式兼容。
6.11.3 软件升级失败时应自动恢复至上一版本,并恢复运行。
6.11.4 软件升级完成后应能自动开始转入正常运行。
6.12 电源失电保护与自动上报功能
一旦失去工作电源,电压监测装置应具有与CAC 通信三次完成停电事件上报和随后24 小时内的定时上报数据的能力,能保持内部时钟运行168 小时,不丢失并保存各项设置值和记录数据。
7 结构与性能要求
7.1 外观与结构要求
7.1.1 一般要求
7.1.1.1 外壳应采用必要的防电磁干扰措施,外壳的导电部分应在电器上连成一体,并可靠接地。
7.1.1.2 外壳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
7.1.1.3 外壳表面油漆涂层应光洁美观、均匀一致,不应有气泡、龟裂、脱落、划痕等缺陷。
7.1.1.4 应在显著位置设有运行状态指示灯,以便于巡视观察。
7.1.1.5 人机界面布局合理、整洁美观,字迹清楚醒目,各显示器件及调整器件应安装牢固可靠、操作灵活。
7.1.2 接线端子
电压监测装置对外的强电连接线应经过双螺钉压紧式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及其绝缘部件组成端子排,强电和弱电接口分开排列,具备有效的绝缘隔离。强电端子组不应相邻,至少应有一个空端子隔开,电压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积为1.5mm2~2.5mm2 的引出线配合。
7.1.3 样式及尺寸
挂装式电压监测装置长、宽、深应不大于280mm、180mm、85mm。
槽装式电压监测装置长、宽、深应不大于160mm、80mm、230mm。
7.1.4 卡槽
电压监测装置采用无线公网传输时,应先打开外壳封印后,才能在不卸下或拆开通信模块的情况下打开SIM 卡槽更换SIM 卡。
卡槽机械结构性能应稳定,能满足保持SIM 卡长期接触良好的要求。
7.1.5 通信接口
7.1.5.1 电压监测装置应具有下列本地通信接口:
RS485 接口,在接线端子排中应有至少1 组RS485 串口,遵循TIA/EIA-485 接口标准。
RS232 接口,在面板上应有PS/2 或DB9-M 形式的RS232 串口,遵循EIA Standard RS-232-C 接口电气标准,端子接线排列见附录B。
7.1.5.2 电压监测装置可具有RJ45接口形式的以太网接口,10/100/1000Mbp(s 自适应),遵循IEEE802.3 u/z/ab,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 和1000Base-SX/LX。
7.2 外壳防护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外壳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GB4208 中IP 40 的等级要求。直接安装于户外的电压监测装置外壳防护等级可以增强到IP 56。
7.3 阻燃性能
非金属外壳和端子排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 5169.11 的阻燃要求。
7.4 安全要求
7.4.1 间隙和爬电距离
裸露的带电部分对地和对其它带电部分之间,以及出线端子螺钉对金属盖板之间应具有表3 规定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印制导线间距离按DL/T 478 中的规定选取。

表3.jpg

7.4.2.3 安全要求
a) 监测装置上的标记应符合GB 4793.1 的有关规定。
b) 监测装置的外部结构应符合GB 4793.1 的有关规定。
c) 监测装置发生故障时易变成带电的可触及导电件,应与保护接地端作直接连接,并保证导电良好。
7.5 准确度要求
7.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在对应的温度类别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范围内,电压监测装置应保证准确度要求。
在被监测额定电压Un(1±20%)范围内,电压测量误差不大于±0.5%;
在被监测额定电压Un(1±20%)范围内,综合测量误差rc 不大于±0.5%;
整定电压值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基本误差rz 不大于±0.5%;
内部时钟误差每天不大于±1s 或每年不大于±5min。
7.5.2 电压监测装置在极限工作条件的上、下限温度应能正常操作,允许其测量误差与规定值偏差200%。
7.6 连续通电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极限温度下,应能保持正常工作12h,无异常。
7.7 温湿度要求
7.7.1 高温要求
按GB2423.2 规定,电压监测装置在工作状态下加温至温度类别上限值±2℃,保持16h;在无线通信网络正常的情况下,试验电压监测装置不能在试验中长时间掉线,要求电压监测装置与CAC 通信正常;电压监测装置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的改变,并能正常工作;试验中,电压测量误差≤±0.5%。
7.7.2 低温要求
按GB2423.1 规定,电压监测装置在工作状态下降温至温度类别下限值±2℃,保持16h;在无线通信网络正常的情况下,试验电压监测装置不能在试验中长时间掉线,要求电压监测装置与CAC 通信正常;电压监测装置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的改变,并能正常工作;试验中,电压测量误差≤±0.5%。
7.7.3 耐恒定湿热要求
按GB/T 2423.3 中规定的恒定湿热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温度+40±2℃、相对湿度(93±3)%,持续时间16h 的恒定湿热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电压监测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7.8 功耗要求
电压监测装置正常运行且不进行通信时的功耗应不大于5VA,通信时的功耗应不大于12VA。
7.9 电磁兼容要求
7.9.1 静电放电抗扰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GB/T 17626.2 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 级的静电放电干扰。
在整个试验期间,允许电压监测装置有暂时的显示错误,但能自行恢复,并不影响电压统计值,综合测量误差rc≤±0.5%。
7.9.2 电磁场辐射抗扰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GB/T 17626.3 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 级的电磁场辐射干扰。在整个试验期间,允许电压监测装置有暂时的显示错误,但能自行恢复,并不影响电压统计值,综合测量误差rc≤±0.5%。
7.9.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GB/T 17626.4 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 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在整个试验期间,允许电压监测装置有暂时的显示错误,但能自行恢复,并不影响电压统计值,综合测量误差rc≤±0.5%。
7.9.4 高频阻尼振荡波抗扰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GB/T 17626.12 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 级的阻尼振荡波干扰,在整个试验期间,允许电压监测装置有暂时的显示错误,但能自行恢复,并不影响电压统计值,综合测量误差rc≤±0.5%。
7.9.5 浪涌(冲击)抗扰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GB/T 17626.5 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 级的浪涌(冲击)干扰,在整个试验期间,允许电压监测装置有暂时的显示错误,但能自行恢复,并不影响电压统计值,综合测量误差rc≤±0.5%。

7.9.6 工频磁场抗扰度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GB/T 17626.8 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 级的工频磁场干扰,在整个试验期间,允许电压监测装置有暂时的显示错误,但能自行恢复,并不影响电压统计值,综合测量误差rc≤±0.5%。
7.10 机械性能
电压监测装置应能承受表6 所列的试验,试验结束后,对电压监测装置进行目测检查,应无裂纹、涂复层剥落等损伤;文字和标志应清晰;控制机构应灵活;紧固部位应无松动;塑料件应无起泡、开裂、变形,机械构件应无破裂、明显变形;电气部件应无明显位移或脱落;性能特性应符合第6 条和第7.5
条中的有关规定。
8 试验方法
按国家电网公司《电压监测仪检验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9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9.1 标志
9.1.1 设备标志
在电压监测装置的显著位置应有下列标志:
产品型号、名称;
额定电压值;
准确度等级;
外壳防护等级;
生产厂名、商标;
出厂编号;
条形码;
出厂年月。
9.1.2 包装标志
在包装箱的适当位置,应标有显著、牢固的包装标志,内容包括: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产品名称、型号;
设备数量;
包装箱外形尺寸(mm);
产品标准号;
净重或毛重(kg);
运输作业安全标志;
到站(港)及收货单位;
发站(港)及发货单位。
9.1.3 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
包装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应根据被包装产品的特点,按GB/T 191 和GB 6388 的有关规定正确选用。
9.2 包装
9.2.1 基本要求
电压监测装置的包装应符合牢固、美观和经济的要求,做到结构合理、紧凑、防护可靠,在正常储运、装卸条件下,保证产品不致因包装不善而引起设备损坏、散失、锈蚀、长霉和降低准确度等。
9.2.2 包装环境要求
设备包装时,周围环境及包装箱内应清洁、干燥、无有害气体、无异物。
9.2.3 装箱要求
设备包装后,其包装件中心应尽量靠下且居中,产品装在箱内应予以支撑、垫平、卡紧,设备可移动的部分应移至使产品具有最小外形尺寸,并加以固定。
9.2.4 产品防护
电压监测装置的防振、防潮、防尘等防护包装按GB/T 13384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9.2.5 随机文件清单
随机文件应齐全,文件清单如下:
装箱单;
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书;
产品说明书;
出厂前的检验测试报告;
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文件。
9.2.6 随机文件包装
随机文件应装入塑料袋中,并放置在包装箱内。
9.3 运输
产品应适应陆运、空运和水(海)运,运输装卸按包装箱上的标准进行操作。运输允许环境温度为−40℃~+70℃,相对湿度不大于85%。
9.4 储存
9.4.1 环境条件
包装状态下的产品应能适应以下储存环境条件:
储存温度:−40℃~+70℃;
储存湿度:不大于85%。
9.4.2 储存场所
长期储存状态下的产品,其储存场所应选择在通风、干燥的室内,附近应无酸、碱、盐及腐蚀性、爆炸性气体,不受灰尘雨雪的侵蚀。
9.5 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给出如何安全和正确地使用本装置的全部信息,其主要内容可在专项标准中明确,符合相关标准。


Q / GDW1819 — 2013《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及生产精益化管理工作要求,将依托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覆盖总部、省和地市三级应用的统一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为深入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建设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的“标准化、集约化、面向未来”的原则,推进电压监测装置的标准化接入,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向浙江省电力公司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下达了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的编制计划。本标准的编制工作由浙江省电力公司牵头,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完成。
二、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建设规划,结合前期调研和试点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充分考虑到未来电压监测装置的技术发展和建设需要,以及充分利用对电压偏差进行连续监测和统计调度(厂站)自动化系统和营销系统中各类信息采集装置。本标准的编制遵循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从公司生产运行的实际出发,对电压监测装置的术语和定义、使用条件、装置分类、功能要求、结构与性能要求、安全防护、试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以及数据传输规约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要求。
本标准的编制要有利于促进电压监测装置的技术进步,提高电压监测装置的产品质量。
本标准的编制要有利于规范化电压监测装置的研制,提高电压监测装置的可靠性、稳定性。
本标准中功能要求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建设和DL/T 500 的要求。
本标准中使用条件和安全要求参照电能表和静态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本标准中环境试验要求参照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的要求,适用中等严酷条件。
本标准中电磁兼容要求参照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中较严酷的要求。
三、与其它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国家电网生【2009】133 号)要求,是“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是电压监测装置的专用技术规范,本标准首次编制发布。本标准应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817—2013《电压监测仪检验规范》使用。
四、主要工作过程
2012 年4 月,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对已有的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和电压监测装置进行调研,准备编写《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及相关通信协议。
2012 年6 月初,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要求,成立编写组开展本标准的撰写。
2012 年6 月中旬,编写组通过对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的电压监测装置进行广泛调研,编制形成《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的初稿。
2012 年7 月,经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组织研究后形成《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向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营销部、信通部、国调中心及各省、市(区)电力公司征求意见。
2012 年8 月初,收到23 家单位的反馈意见,编写组对190 余条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处理,编制完成《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的送审稿,于8 月7 日提交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
2012 年8 月21 日,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召开《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审查会,运维检修部、农电部、国调中心、信通部、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福建、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电力公司和国网电科院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浙江省电力公司对《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送审稿的介绍,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提出了意见建议,并一致同意该标准通过审查,建议编写组尽快根据审查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报主管部门批准。
2012 年8 月29 日,浙江省电力公司将报批稿正式提交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
五、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编写要求进行编制。
本标准正文共设9 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使用条件、装置分类、功能要求、结构与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附录共设2 章,包括: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系统I1 接口网络通信规范和RS 232 串口联机检验接口接线规范。
六、条文说明
1 范围
独立的电压监测装置应完全符合本标准各章的要求,并执行附录A 的通信协议。
在调度(厂站)自动化系统、营销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各类信息采集装置嵌入的电压监测统计功能,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的第6.1 条(基本功能)和第6.2 条(数据存储功能),通过平台软件将电压监测统计数据经格式转换后导入电压监测平台系统中。
3 术语和定义
3.6 电压监测装置的工作电源的额定电压值不包含57.7V。3kV 及以上三相供电系统应测量线电压,PT二次侧额定电压取100V。
4 使用条件
4.1 a)考虑到电压监测装置功耗不大,且监测交流缓慢变化的电压,为简化结构和接线,故要求交流工作电源一般应取自被监测的交流电压输入端。有特殊要求时可以要求制造方采用工作电源与被监测电压分离的方式, 工作电压可以是交流或直流。
4.1 b)工作电源额定电压100V 的电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线电压的PT 二次侧;工作电源额定电压220V的电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单相或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线路;工作电源额定电压380V 的电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三相三线制或二相(V 形跨接)低压供电线路。
4.1 d)当工作电源电压超过0.60Ug 时, 电压监测装置各项功能应正常工作,在0.60Ug~1.20Ug 范围内,还应保证规定的测量准确度;当工作电源电压低于0.60Ug 时,电压监测装置宜停止工作。
4.3 使用环境条件
4.3.1 通常情况下, 可以选择C1、C2、C3 或C4 中的一个类别, 有特殊要求时选择CX 类别, 并应告知制造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以及极限工作温度范围。
4.3.2 其他环境条件,如湿度条件、机械条件等符合GB/T 17215.211 中的相关规定。
5 装置分类
本标准未按工作电源电压进行装置分类,鼓励制造方设计和制造具有可选择性接入3 种工作电源额定电压的在电压监测装置。但应注意, 电压监测装置3 种工作电源额定电压下的测量精度均应符合要求。
6 功能要求
6.1 a)本标准中的实际运行电压、电压最大值和电压最小值均指1min 平均值。
6.1 c)设置月统计结算日为1 日,即为默认的自然月统计,即本月1 日0 时至下月1 日0 时(上月末日24 时)止;设置月统计结算日为25 日,即为默认的自然月统计,即本月25 日0 时至下月25 日0 时(下月24 日24 时)止。
6.5 本标准不规定电压越限告警输出方式,也不强制要求硬接点报警,宜以事件方式提示告警。为便于校验,在附录B 中规定RS 232 口输出电压越限(瞬时值)告警信号。
6.8 通信功能
6.8.1 通信方式
电压监测装置远程通信方式可以选择无线通信方式或有线通信方式中任意一种。通信模块宜设计成可热插拔,可互相替换,也可以同时设计两种通信方式。
6.12 电源失电保护与自动上报功能
一旦失去工作电源,电压监测装置应向CAC 立即上报停电事件,并等待至随后的24 小时内的预定时间完成1 次监测统计数据的上报。

本文标签: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QGDW1819-2013技术规范电压监测仪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无源无线测温|局部放电监测|马达保护器|除湿装置-四川桂丰源科技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 四川桂丰源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 蜀ICP备17044186号-1 |网站地图|XML地图